心齋典故
本會「心齋」二字,源自《莊子‧人世間》。《易》云,聖人以此齋戒。道教諸經所說的齋法,即齋的方式,大致可分為三種:一者設供齋,二者節食齋,三者心齋。前兩者是外表口味方面的齋法,後者才是內裡心識方面的齋法。三者之中,心齋最為重要。
莊子在《人間世》寓言中孔子答顏回有關「心齋」的問題時指出:「若一志,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,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,耳止於聽,心止於浮,氣也者,虛而待物者也。唯道集虛。虛者,心齋也。」。
在莊子看來,所謂「心齋」,就是要摒除一切妄念雜想,保持心態的專一、平和、清靜,不要用耳朵去聽,而應該用心靈去領悟;這樣還不夠,還要用深沉凝聚的「氣」去承受並作出感應!聽只在於耳,心靈只在於對外物的領悟。所謂「氣」,就是以虛空深邃的心態去妙悟萬物並作出感應。只有「道」,才能凝聚匯集這種虛空深邃的「氣」。這個「氣」就是「心齋」。莊子把它作為追求精神解脫的重要途徑,宋儒也以此形容一種修養境界。
歸納諸經齋法略分為三種:一者設供齋,可以積德解愆。二者節食齋,可以和神保壽,斯謂祭祀之齋,中士所行也。三者心齋,謂疏瀹其心,除嗜欲也;澡雪精神,去穢累也,掊擊其智,絕思慮也。夫無思無慮則專道,無嗜無欲則樂道,無穢無累則合道。既心無二想,故曰一志焉。蓋上士所行也,詳矣。
《雲笈七籤》卷三十七《說雜齋法》說:學道不修齋戒,徒勞山林矣。齋者,正以清虛恬靜,謙卑恭敬,戰戰兢兢,如上履冰谷,若對嚴君。
本會宗旨
本會創立的宗旨,是秉持三重玄聖殿創辦人楊敏枝老師弘道的精神,認為要度人必須要先度己,尤其要能修身養性以身作則,即全真道所強調的修性與修命的理念,進而結合莊子的心齋與坐望的境界,透過去化自我、不為功、不為名、不為己的方法,讓眾生能體悟無的境界,以達到離苦得樂的人生觀。
本會以傳播「清靜寡欲」思想、倡導「修性煉命」修持、發揚「慈悲無爭」精神、弘傳「濟世度人」理念、追求「五福人生」目標為宗旨。致力於辦理道學文化講座、興辦學院網路佈道、出版傳媒宣揚理念,同時積極展開社會服務工作、交流促進合作等任務。於2012年10月7日正式成立,並由朱王美鳳同道出任首屆理事長。
本會任務
成立之初,延續楊敏枝老師生前以布施的方式,來傳達對社會關懷的理念,追求孔孟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」及「故,人不獨親其親、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、壯有所用、幼有所長、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」的大同世界的思想的。發揮「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」的博愛精神。每年在端午、中秋、過年節慶前,對屏東牡丹鄉、嘉義阿里山鄉、南投縣仁愛鄉、苗栗縣泰安鄉等原住民部落進行送愛活動,讓這些民眾在佳節前夕能感受社會的關懷。
我們也承續揚敏枝老師生前弘揚道教及辦理教育的理念,透過辦理活動來凝聚道教團結的力量,經由道法課程的教育提升宮廟濟世度人的內涵與水準。三年分別在高雄、台中、雲林、苗栗開辦「道學心法」課程,同時也在彰化、桃園、台中、宜蘭、高雄等地辦理「道法實務」課程,今年七月間更跨海到福建辦理「道法實務」,開創辦理教育工作的新里程。
在活動部份,也分別於2013年在台中草悟道辦理愛心園遊會、2014年在台北松山慈惠堂辦理愛心音樂會、2015年在三重社教館辦理關懷弱勢音樂會,讓社會關懷由物質層次提升至心靈層級。
有關弘揚道教的工作上,2014年協助武當山玄天上帝來台巡安工作,辦理武當仙山在台首次公開的拜師及皈依儀式,2015年初進而辦理道教社團幹部聯誼座談活動,對凝聚道教社團力量發揮帶頭作用,也計劃推薦道友參加中國道教協會辦理的玄門講經及抄經活動,促進兩岸道教交流由過去的形式交流走向實質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