瑤池金母,又稱王母娘娘或西王母、金母、金母元君、九靈大妙龜山金母。相傳王母娘娘居住在瑤池,是以有瑤池聖母、瑤池金母等稱呼。 在傳說中,王母娘娘曾派她的徒弟九天玄女,幫助黃帝打敗蚩尤。 王母娘娘是知名度很高的一位神仙,因為她是尊貴的天界第一夫人──玉皇大帝的太太。(不過這只是民間小說的故事內容)。人們心目中的王母非常的雍容華貴!王母的寶貝,一是不死之藥,(神話傳說中的嫦娥,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不死藥,而飛上月亮的) 。二是吃了能長生不老的蟠桃。(蟠桃很神奇,小桃樹三千年一熟,人吃了體健身輕,成仙得道;一般的桃樹六千年一熟,人吃了白日飛昇,長生不老;最好的九千年一熟,人吃了與天地、日月同壽。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,就是著名的蟠桃會,母娘宴請各路神仙,熱鬧非凡)。 道教推崇王母娘娘,大力抬高其出身,說她是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的女兒、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,都是她的屬下。王母娘娘雖不是肉體凡胎,人們在故事中安排她與玉皇大帝結為夫妻,有如人間帝后。二人還生了七位女兒,其中小女兒七仙女私自下凡,與窮小伙董永「天仙配」的故事家喻戶曉。她還有個外孫女叫織女,與牛郎七夕鵲橋相會的故事,更是婦孺皆知。王母娘娘廟遍布全國,七月十八日為瑤池金母誕辰,香火非常鼎盛。
『關聖帝君』是唯一被道教、佛教、儒教三教所共同尊奉 的神明。明神宗敕封關帝為『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 關聖帝君』,關聖帝君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。 在道家、儒家把關帝當成「忠義」的象徵,尊稱為『協天 大帝』、『翊漢天尊』、『武安尊王』、『崇富真君』、 『三界伏魔大帝』和『恩主公』。 其中儒家更把祂奉為五文昌之一,稱為『文衡聖帝』、 『山西夫子』。佛教方面,則把祂視為護法神,相傳因關 羽不甘身首異處,魂魄飄蕩至玉泉山頭(今湖北省當陽縣 玉泉山),受普淨老和尚點化,告訴祂,如今怨恨斬祂頭 顱的人,當年過五關斬六將,還有眾多死在祂青龍偃月刀 下的亡靈,又要找誰復仇呢?勸關羽不應該再冤冤相報, 關羽才得到點化而平靜,佛教將祂視為護法神明,稱祂為 『伽藍護法』、『蓋天古佛』。 民間則習慣以『恩主公』、『關公』、『關二爺』、『關 老爺』、『關帝』來尊稱。 自清朝起,關公儼然成為人神之首,與『文聖孔子』齊肩 ,人稱『武聖』,各行業對祂的頂禮膜拜又勝於孔子,這 種景況,在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。 關公姓關,名羽,原字壽長,後改字「雲長」,三國時, 河東解縣人(今山西解縣常平村),生於西元一六○年六 月廿四日。關羽幼年喜讀《春秋左傳》,及長身高有九尺 六寸,面如重棗,唇似丹硃,臥蠶眉,丹鳳眼,且擁有一 美髯,鄰人皆稱「美髯公」。年十七時(西元一七六年) ,娶聖后胡氏,育有三子,長子平,次子興、三子索。時 逢黃巾賊作亂,關羽眼見亂臣賊子烽起,遂請求雙親准予 離鄉投效軍旅,以匡扶社稷報國。中平元年(西元一八四 年),與先生劉備、張飛於桃園中締結金蘭,誓言上報國 家,下安百姓;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願同年同月同日 死。 另一個『關帝』的事蹟,當屬「過五關、斬六將」最為人 津津樂道。據記載:建安五年(西元二○○年),曹操攻 打徐州得逞,關羽為保護兩位皇嫂,被逼降曹。曹操為亂 其君臣之禮,刻意將關公與兩位皇嫂共處一室。關帝謹守 禮法,立於室外,秉燭達旦閱覽《春秋》。此舉讓曹操更 加欽佩關公為人,冊封「偏將軍」。然關公志在漢室,且 降曹前既言明,降漢不降曹,忠臣不二主,一旦有先主劉 備的消息,無論千里必辭別投奔,以示不忘故主,故對於 曹操贈戰袍,賜府第,全然不動於衷,唯對致贈赤兔馬, 關羽接受並答謝,時曹操甚感疑惑問道:「先前我屢送金 銀、美女、戰袍,你皆未接受及下拜答謝,今贈你赤兔馬 ,為何拜謝?」關公答曰:「此赤兔馬能日行千里路,今 日得此寶駒,爾後若知兄長下落,可一日而相見。」曹操 聽後,後悔莫及。不久,關公得知兄長在袁紹處,屢次欲 向曹操表明辭別之意,但曹操皆避而不見面,關公於是封 金掛印,護送兩位皇嫂北行,但因無放行公文,沿途皆受 阻礙,遂有過五關(東嶺關、洛陽、沂水關、滎陽關、黃 河渡口關隘);斬六將(孔秀、韓福、孟坦、卞喜、王植 、秦琪)之事,後曹操見關公辭意堅定,且愛將紛紛陣亡 ,急忙連下三道放行文憑,關公一行人才得以順利與劉備 會面。建安廿四年(西元二一九年)十月,關公以為呂蒙 病危,派兵攻打樊城,因精兵皆移防,荊州失陷,關公知 受騙時,欲撤兵被曹操大兵圍攻,被逼避退麥城,而夜行 臨沮,在接近蜀境時,被吳軍的小將馬忠生摛,由於關公 堅持「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」的決 心,被東吳斬殺,時年六十歲。 關聖帝君一生行為舉止,坦蕩磊落,重情義、誓言,且細 膩地兼顧到人情事。在這是非紛擾不明的社會,其所行所 為的浩然正氣,正是人們應效法學習的精神與指標。
中壇元帥,元帥大概是我們廟裡頭最多的一尊神明。在民間俗稱「太子爺」、「羅車太子」、「哪吒太子」等。道教以祂為護法主將,凡是瘟疫或驅邪消災,都祭拜太子爺來消災解厄。 按民間著名小說「封神演義」中記載:中壇元帥乃商紂人,出生在「陳塘關」,係「靈珠子」轉世,父親為陳塘關總兵「李靖」,母親姚氏。排行第三,上有金吒、木吒二位兄長。哪吒自幼即天賦異秉,勇武有力,拜乾元山金光洞「太乙真人」為師,學藝七年後,奉師命下山探望父母。 一日,天氣炎熱,哪吒乃至東海沐浴,因身帶混天綾、乾坤圈兩樣寶物,使得龍宮大震,此時,龍王敖光大怒,乃派三太子敖丙前往察看,豈料,敖丙不敵哪吒而敗亡,更被抽龍筋。龍王得知愛子慘死,悲憤難平,欲上朝奏稟玉帝主持公道,哪吒自知事態嚴重,求助師父「太乙真人」,真人授以隱身符籙,吩咐哪吒前往南天門攔截敖光,祈求赦罪,不料,哪吒年少氣盛,一言不合,把龍王打得遍體鱗傷,結果,結下更深的仇恨。一日,四海龍王敖光、敖順、敖明、敖吉登門問罪,哪吒自知惹禍,為還龍王太子之命, 乃刻骨還父,刻肉還母,自戕而亡。靈魂無所依附,四處飄遊,後被「太乙真人」施於蓮花化身,且真人又傳與哪吒火尖鎗法,並賜風、火二輪,佐助武王代紂,為興周一大功臣。玉皇大帝封他為三十六天將第一總領使,永鎮天門。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,相傳哪吒係玉皇大帝駕前的中營元帥,統率東西南北中五營的天兵神將,故稱為「中壇元帥」、「中營神將」或「中營大將軍」。因此五營法壇的信仰當中,中營居中地位的就是李哪吒,在宮廟的中壇也必定是供奉李哪吒為中壇元帥,成為把守宮廟的主帥護法神。李哪吒塑成童子像,左手拿乾坤圈,右手執火尖槍,腳踏風火輪,表示威風凜凜、法力無邊。
『釋迦佛祖』又稱為釋迦牟尼佛、釋迦世尊、釋迦如來、釋迦佛、釋迦佛祖,農曆四月八日誕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城,父親是該城城主——淨飯大王,母親為摩耶夫人,他創立佛教,讓人民能有傾訴的地方,能把心靈淨空,獲得喜悅。因此,悉達多逝世後,弟子們建廟祭祀他,並尊稱他為「釋迦牟尼佛」。 悉達多從小就十分聰明,不論是什麼事,都一定會追根究底,尋找問題的解答。他的父親十分疼他,但也總是為他擔心,因為悉達多問的問題總是讓父親覺得荒唐。十九歲時,悉達多看到了一隻鳥正在啄一具屍體,他想了很久,覺得:「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痛苦嗎?」。後來,有一位修道者和他說︰「世事無常,只有出家人能得到解脫。」回家後,他想了很久,決定拋下妻兒,把頭髮剃掉,自行出家。隔天,父親找不到他很緊張,得知他出家後,三番兩次的叫人去請他回來,但他意志堅定,怎麼樣都不肯回家。某一天,悉達多走到了一棵菩提樹下,在那兒靜坐了六年。在他三十五歲那年,創立了佛教,並到各地招收信徒,佛教就是這樣產生的。釋迦牟尼為教徒制定了「戒律」。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(和尚),女的叫尼(尼姑)。他們必須剃光頭,穿僧袍,完全脫離家庭生活。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導,將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(農曆四月初八)稱做「浴佛節」,把他成道的那天(農曆十二月八日)稱為「臘八節」。
『四面佛』又名四面神,是印度神祇,原是印度教、婆羅門教三主神之一的梵天,是創造天地之大神,擁有四張面孔。在東南亞、泰國被認為是佛教的護法神,法力無邊,掌管人間榮華富貴和發揚和諧佛法之神;其四面分別朝向東南西北,供信眾祈福。四面佛是創造神梵天,佛教稱為大梵天王。梵天信仰在印度雖不廣泛,但在泰國影響力相當大,而且信眾眾多。至於四面佛手中的聖物,有這幾種物件。各手分執不同的聖物,如令旗、經書、海螺、法輪、權杖、水壺、念珠等等。 四面佛手執法器與手印都有其意義:(1)令旗:代表萬能法力。(2)經書:代表智慧。(3)海螺:代表賜福。(4)法輪:代表消災、降魔、滅煩惱。(5)權杖:代表至上成就。(6)水壺:代表解渴;有求必應。(7)念珠:代表輪迴。(8)手印:代表保佑、保護。 四面佛掌管人間的所有事情,故此其四面所求都不相同。四面分別代表事業、愛情、財運與健康。另一方面,四面佛四面亦代表慈、悲、喜、捨。凡是信眾祈求升天必須勤修這四種功德。據說四面佛喜歡蘭花,故通常用蘭花去敬拜,分別以順時針次序祭拜該神四面。四面佛的四個面都一定要供奉,而且每一面不可以不同或者有所偏頗。若果當偏門行業,錢財重於事業,就要逆時針方向供奉祈求。而信眾許下的還神的諾言,一定要清楚仔細,言出必行,意志又一定要堅定。 四面佛四面分別代表意義如下:(一)正面祈求(功名:官位、學業、事業等)。(二)第二面祈求(姻緣:婚姻、感情、人緣)。(三)第三面祈求(財富:正財、橫財、財祿)。(四)第四面祈求(健康:治病、平安、親人健康、家內和諧)。
『地藏王菩薩』,又稱「幽冥教主」,或稱「酆都大帝」,簡稱「地藏王」;「幽冥教主」和「酆都大帝」是道教的稱呼,因為道家認為「幽冥教主」,統裁十殿閻羅王,並且檢察世人在生前的善惡;行善的人,便引度去到西天,為惡的人,便下令墜落地獄,橫死的,便讓他超生;民間所有弔祭死者的亡魂,必先祀「幽冥教主」,廟裡見到的「幽冥教主」神像,是坐在名叫「諦聽」的靈獸地獍上面,相傳這靈獸覺非常聰敏呢;不過「幽冥教主」雖然有「諦聽」協助,因為人間的罪犯天天增加,忙的還未把冥府的善魂悉數引渡西天,延到今天仍然無法向「上帝」繳旨。 「地藏王」祂發大誓願,出於無佛之世,引導在五濁之世的迷界眾生;「地藏王菩薩」較其他諸菩薩誓願深重,是誓願的代表菩薩;「地藏王菩薩」的「大願」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;」不達目的,決不中止。又「地藏十輪經」說:「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;」也許這就是佛家稱「地藏」的由來吧!台灣民間,又認為「地藏」乃閻羅王的化身,管轄冥界,所以信仰特別深重。 「地藏王菩薩」相傳於佛寂滅後一千五百年(大約在唐朝貞觀三年)降生在新羅國;菩薩姓金,名喬覺;在永徽四年,當祂二十四歲的時候,帶著白犬「諦聽」,航海來到中國的九華山,端坐在九子峰的山頭長達七十五年之久,「地藏王菩薩」來到九華山之後,在山下遇到一位老人,便向老人請問這九華山的地主是誰?老人不答,卻反問「地藏王菩薩」問他有何事?菩薩說:「想化他一袈裟之地。」老人心想一袈裟之地,只不過方丈,我何不樂捐,便向菩薩說:「這九華山都是我的,您要一袈裟之地,就贈送您好了。」菩薩說:「您不能反悔呀!」說完,便張開袈裟向九華山撒過去,剎那間,一件小小袈裟卻把整個九華山全包住了;後來這位老人和他的兒子們,都讓菩薩給度化了。
傳說古印度有龍王用洪水淹那竭國,將佛經藏在龍宫裡。後來降龍尊者降服了龍王取回佛經,立了大功,故稱他為「降龍尊者」。降龍羅漢法力無邊,協助佛祖立下不少功勞。降龍修煉幾百年,却始終不能修成正果,求教於觀音,得知塵缘未了,便下凡普渡眾生,了結未了塵緣。 而濟公就是降龍羅漢轉世,法名道濟,名為濟顛,其實是一位學問淵博、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,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。懂得醫術,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。他好打抱不平,息人之爭,救人之命。他的扶危濟困、除暴安良、彰善罰惡的種種美德,人們稱呼他為濟公活佛。
托塔羅漢-手持七層寶塔、佛法通靈 威而不怒、道行超群 塔,是取梵文“塔婆”一詞的第一音而製成的中國字。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,中國是沒有塔,故特造“塔”字,佛教中的塔,是載佛骨的東西。由於塔是載佛骨的器具,於是塔也成為佛的象徵。這羅漢名蘇頻陀,是佛祖釋迦牟尼所收的最後的一位弟子。他修到五神通,蘇頻陀是佛祖最後一名弟子,為了紀念師傅,特地把塔隨身攜帶,作為佛祖常在之意。
『釋迦佛祖』又稱為釋迦牟尼佛、釋迦世尊、釋迦如來、釋迦佛、釋迦佛祖,農曆四月八日誕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城,父親是該城城主——淨飯大王,母親為摩耶夫人,他創立佛教,讓人民能有傾訴的地方,能把心靈淨空,獲得喜悅。因此,悉達多逝世後,弟子們建廟祭祀他,並尊稱他為「釋迦牟尼佛」。 悉達多從小就十分聰明,不論是什麼事,都一定會追根究底,尋找問題的解答。他的父親十分疼他,但也總是為他擔心,因為悉達多問的問題總是讓父親覺得荒唐。十九歲時,悉達多看到了一隻鳥正在啄一具屍體,他想了很久,覺得:「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痛苦嗎?」。後來,有一位修道者和他說︰「世事無常,只有出家人能得到解脫。」回家後,他想了很久,決定拋下妻兒,把頭髮剃掉,自行出家。隔天,父親找不到他很緊張,得知他出家後,三番兩次的叫人去請他回來,但他意志堅定,怎麼樣都不肯回家。某一天,悉達多走到了一棵菩提樹下,在那兒靜坐了六年。在他三十五歲那年,創立了佛教,並到各地招收信徒,佛教就是這樣產生的。釋迦牟尼為教徒制定了「戒律」。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(和尚),女的叫尼(尼姑)。他們必須剃光頭,穿僧袍,完全脫離家庭生活。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導,將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(農曆四月初八)稱做「浴佛節」,把他成道的那天(農曆十二月八日)稱為「臘八節」。
『關聖帝君』是唯一被道教、佛教、儒教三教所共同尊奉 的神明。明神宗敕封關帝為『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 關聖帝君』,關聖帝君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。 在道家、儒家把關帝當成「忠義」的象徵,尊稱為『協天 大帝』、『翊漢天尊』、『武安尊王』、『崇富真君』、 『三界伏魔大帝』和『恩主公』。 其中儒家更把祂奉為五文昌之一,稱為『文衡聖帝』、 『山西夫子』。佛教方面,則把祂視為護法神,相傳因關 羽不甘身首異處,魂魄飄蕩至玉泉山頭(今湖北省當陽縣 玉泉山),受普淨老和尚點化,告訴祂,如今怨恨斬祂頭 顱的人,當年過五關斬六將,還有眾多死在祂青龍偃月刀 下的亡靈,又要找誰復仇呢?勸關羽不應該再冤冤相報, 關羽才得到點化而平靜,佛教將祂視為護法神明,稱祂為 『伽藍護法』、『蓋天古佛』。 民間則習慣以『恩主公』、『關公』、『關二爺』、『關 老爺』、『關帝』來尊稱。 自清朝起,關公儼然成為人神之首,與『文聖孔子』齊肩 ,人稱『武聖』,各行業對祂的頂禮膜拜又勝於孔子,這 種景況,在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。 關公姓關,名羽,原字壽長,後改字「雲長」,三國時, 河東解縣人(今山西解縣常平村),生於西元一六○年六 月廿四日。關羽幼年喜讀《春秋左傳》,及長身高有九尺 六寸,面如重棗,唇似丹硃,臥蠶眉,丹鳳眼,且擁有一 美髯,鄰人皆稱「美髯公」。年十七時(西元一七六年) ,娶聖后胡氏,育有三子,長子平,次子興、三子索。時 逢黃巾賊作亂,關羽眼見亂臣賊子烽起,遂請求雙親准予 離鄉投效軍旅,以匡扶社稷報國。中平元年(西元一八四 年),與先生劉備、張飛於桃園中締結金蘭,誓言上報國 家,下安百姓;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願同年同月同日 死。 另一個『關帝』的事蹟,當屬「過五關、斬六將」最為人 津津樂道。據記載:建安五年(西元二○○年),曹操攻 打徐州得逞,關羽為保護兩位皇嫂,被逼降曹。曹操為亂 其君臣之禮,刻意將關公與兩位皇嫂共處一室。關帝謹守 禮法,立於室外,秉燭達旦閱覽《春秋》。此舉讓曹操更 加欽佩關公為人,冊封「偏將軍」。然關公志在漢室,且 降曹前既言明,降漢不降曹,忠臣不二主,一旦有先主劉 備的消息,無論千里必辭別投奔,以示不忘故主,故對於 曹操贈戰袍,賜府第,全然不動於衷,唯對致贈赤兔馬, 關羽接受並答謝,時曹操甚感疑惑問道:「先前我屢送金 銀、美女、戰袍,你皆未接受及下拜答謝,今贈你赤兔馬 ,為何拜謝?」關公答曰:「此赤兔馬能日行千里路,今 日得此寶駒,爾後若知兄長下落,可一日而相見。」曹操 聽後,後悔莫及。不久,關公得知兄長在袁紹處,屢次欲 向曹操表明辭別之意,但曹操皆避而不見面,關公於是封 金掛印,護送兩位皇嫂北行,但因無放行公文,沿途皆受 阻礙,遂有過五關(東嶺關、洛陽、沂水關、滎陽關、黃 河渡口關隘);斬六將(孔秀、韓福、孟坦、卞喜、王植 、秦琪)之事,後曹操見關公辭意堅定,且愛將紛紛陣亡 ,急忙連下三道放行文憑,關公一行人才得以順利與劉備 會面。建安廿四年(西元二一九年)十月,關公以為呂蒙 病危,派兵攻打樊城,因精兵皆移防,荊州失陷,關公知 受騙時,欲撤兵被曹操大兵圍攻,被逼避退麥城,而夜行 臨沮,在接近蜀境時,被吳軍的小將馬忠生摛,由於關公 堅持「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」的決 心,被東吳斬殺,時年六十歲。 關聖帝君一生行為舉止,坦蕩磊落,重情義、誓言,且細 膩地兼顧到人情事。在這是非紛擾不明的社會,其所行所 為的浩然正氣,正是人們應效法學習的精神與指標。
民間大多以『土地公』來尊稱,土地公原本是自然神, 有很多種稱謂,如「伯公」、「福德爺」、「福神」、「社公」、「后土」…等等。而因大地孕育萬物,人們生活與土地又密不可分,因此將土地人格化虔誠奉祀。更因為「有土斯有財」的緣故,使得土地公無論是在士、農、工、商各行各業中,都受到人們的祭拜。 民間在先人祖墳前,皆有一位土地神守護,俗稱「后土」,其由來有段膾炙人口的典故。相傳在秦朝時因修築萬里長城,需徵調大批民伕,此舉不僅勞民傷財,更造成許多家庭因此破碎。當時有一民婦叫作孟姜女,因其夫被徵召為民伕,久無音訊,乃千里迢迢至長城尋夫。豈料,到達長城時,聞知丈夫萬喜良已不幸罹難,傷心欲絕、嚎咷大哭,突然間有一段城牆崩裂,並露出丈夫骨骸,孟女抱骨痛哭,血、淚漸漸潤澤枯骨,竟然漸生筋肉之象。這時候,有一位老翁向孟女指點,應該將骨骸置於袋中,以便運送,孟女依言行走些時,發現骨骸又恢復乾枯原形,孟女大怒,問老翁是何心態。此老翁言道:「生死各有命,今汝讓其夫復生有違天命,只好出面勸說。」後來,孟姜女即請土地公守護其夫墓地,以保佑亡者安寧。 『福德正神』被視為地方基層的行政神,相當於現在的村里長,負責管理所在的地面或地段,故有「庄頭庄尾土地公」、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之俗諺。每逢農曆初二、十六,人們皆會準備豐盛的祭品,來祭祀土地公,並於農曆二月初二日土地公聖誕日,信徒皆演戲大肆慶祝,此日亦稱「頭牙」,而商家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俗稱「尾牙」,宴請員工,並焚香祭拜土地公,感謝一年來的幫助、庇佑。這也成為我國特殊的風俗習慣。
濟公(生於西元1133年二月初二、成道於西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),被稱為「濟癲和尚」、「濟公活佛」,俗名李修緣,南宋時浙江台州(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永寧村)人。十八歲時父母雙亡,後來在杭州靈隱寺出家,法號道濟,拜瞎堂慧遠為師。不愛頌經打坐,不戒酒肉,更喜蘸大蒜食狗肉,言語詼諧、智慧高超,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。因其行為不檢點,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面前,慧遠為庇護他說:「佛門之大,豈不容一癲僧!」故又被稱做濟癲。其師慧遠圓寂後,被迫轉到南屏山淨慈寺。他醫術精湛,常常救助百姓,而且他的佛法無邊、濟困扶危,被百姓稱『濟公活佛』。傳說是降龍羅漢的化身。一貫道以濟公為崇拜的主要仙佛之一,他們認為一貫道的第十八代張天然祖師實為濟公下凡。而佛教徒大致認同濟公禪師是因為某些因素而不守戒律,不過並不認同對濟公破戒的崇拜。南宋開禧二年(西元一二0六年)的五月十六日,濟顛在淨慈寺端坐圓寂,濟公死後,就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泉。
『關聖帝君』是唯一被道教、佛教、儒教三教所共同尊奉 的神明。明神宗敕封關帝為『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 關聖帝君』,關聖帝君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。 在道家、儒家把關帝當成「忠義」的象徵,尊稱為『協天 大帝』、『翊漢天尊』、『武安尊王』、『崇富真君』、 『三界伏魔大帝』和『恩主公』。 其中儒家更把祂奉為五文昌之一,稱為『文衡聖帝』、 『山西夫子』。佛教方面,則把祂視為護法神,相傳因關 羽不甘身首異處,魂魄飄蕩至玉泉山頭(今湖北省當陽縣 玉泉山),受普淨老和尚點化,告訴祂,如今怨恨斬祂頭 顱的人,當年過五關斬六將,還有眾多死在祂青龍偃月刀 下的亡靈,又要找誰復仇呢?勸關羽不應該再冤冤相報, 關羽才得到點化而平靜,佛教將祂視為護法神明,稱祂為 『伽藍護法』、『蓋天古佛』。 民間則習慣以『恩主公』、『關公』、『關二爺』、『關 老爺』、『關帝』來尊稱。 自清朝起,關公儼然成為人神之首,與『文聖孔子』齊肩 ,人稱『武聖』,各行業對祂的頂禮膜拜又勝於孔子,這 種景況,在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。 關公姓關,名羽,原字壽長,後改字「雲長」,三國時, 河東解縣人(今山西解縣常平村),生於西元一六○年六 月廿四日。關羽幼年喜讀《春秋左傳》,及長身高有九尺 六寸,面如重棗,唇似丹硃,臥蠶眉,丹鳳眼,且擁有一 美髯,鄰人皆稱「美髯公」。年十七時(西元一七六年) ,娶聖后胡氏,育有三子,長子平,次子興、三子索。時 逢黃巾賊作亂,關羽眼見亂臣賊子烽起,遂請求雙親准予 離鄉投效軍旅,以匡扶社稷報國。中平元年(西元一八四 年),與先生劉備、張飛於桃園中締結金蘭,誓言上報國 家,下安百姓;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願同年同月同日 死。 另一個『關帝』的事蹟,當屬「過五關、斬六將」最為人 津津樂道。據記載:建安五年(西元二○○年),曹操攻 打徐州得逞,關羽為保護兩位皇嫂,被逼降曹。曹操為亂 其君臣之禮,刻意將關公與兩位皇嫂共處一室。關帝謹守 禮法,立於室外,秉燭達旦閱覽《春秋》。此舉讓曹操更 加欽佩關公為人,冊封「偏將軍」。然關公志在漢室,且 降曹前既言明,降漢不降曹,忠臣不二主,一旦有先主劉 備的消息,無論千里必辭別投奔,以示不忘故主,故對於 曹操贈戰袍,賜府第,全然不動於衷,唯對致贈赤兔馬, 關羽接受並答謝,時曹操甚感疑惑問道:「先前我屢送金 銀、美女、戰袍,你皆未接受及下拜答謝,今贈你赤兔馬 ,為何拜謝?」關公答曰:「此赤兔馬能日行千里路,今 日得此寶駒,爾後若知兄長下落,可一日而相見。」曹操 聽後,後悔莫及。不久,關公得知兄長在袁紹處,屢次欲 向曹操表明辭別之意,但曹操皆避而不見面,關公於是封 金掛印,護送兩位皇嫂北行,但因無放行公文,沿途皆受 阻礙,遂有過五關(東嶺關、洛陽、沂水關、滎陽關、黃 河渡口關隘);斬六將(孔秀、韓福、孟坦、卞喜、王植 、秦琪)之事,後曹操見關公辭意堅定,且愛將紛紛陣亡 ,急忙連下三道放行文憑,關公一行人才得以順利與劉備 會面。建安廿四年(西元二一九年)十月,關公以為呂蒙 病危,派兵攻打樊城,因精兵皆移防,荊州失陷,關公知 受騙時,欲撤兵被曹操大兵圍攻,被逼避退麥城,而夜行 臨沮,在接近蜀境時,被吳軍的小將馬忠生摛,由於關公 堅持「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」的決 心,被東吳斬殺,時年六十歲。 關聖帝君一生行為舉止,坦蕩磊落,重情義、誓言,且細 膩地兼顧到人情事。在這是非紛擾不明的社會,其所行所 為的浩然正氣,正是人們應效法學習的精神與指標。
『觀世音』的意思是指:「觀察一切眾生而自在的加以拯救。」民間普遍以『觀音』、『觀世音』等名號來尊稱。觀世音曾誓願「渡盡普天之下眾生,方願成佛」。故觀世音化身於六道當中濟度萬眾(六道乃指:天界、人界、修羅界、畜生界、餓鬼界、地獄界)。民間遂稱為『六觀音』。 觀音於六道化身之形像分別為:攝化天界的『如意輪觀音』、攝化人界的『准胝觀音』、攝化修羅界的『十一面觀音』、攝化畜生界的『馬頭觀音』、攝化餓鬼界的『聖觀音』、攝化地獄界的『千手觀音』,除此六道化身外,民間另立『不空罥(音‘絹’去聲)索觀音』為佛母,又合稱為『七觀音』。 相傳古時,印度有個國家叫『興林國』。興林國的國王育有三位千金,長女妙音、次女妙緣、三女妙善,且三女妙善自幼即聰明伶俐,有著一副仁慈的好心腸,並對修行禮佛更加虔誠。 某夜,正當妙善禮佛時,屋內突然金光閃爍,莊嚴而慈祥的佛陀出現在公主面前,親切地對她說:「在遙遠的地方,有座須彌山,山上有一朵白蓮花和一個白玉淨瓶,若汝能突破一切困境,求得此寶物,專心修行,日後必能証得菩薩道,救渡世間眾生。」言罷,佛陀即消逝無蹤,公主經佛陀指點,便決心克服所有困難,前往須彌山求得寶物,以救渡天下蒼生脫離苦海。妙善與永蓮歷經千辛萬苦,終抵須彌山,並求得寶物,返回家鄉,宣揚佛法,更勸導人們要互敬,存一份仁慈心腸。過了一段時日,人們得知白玉瓶中若生水,水中長出柳枝葉之時,即為妙善得道之日。此時,有個男孩,名叫沈英,生性頑皮,當他聽到人們談論此事時,便決心開個玩笑,於是在深夜,沈英偷偷地在白玉瓶中灌了清水,又插上一枝楊柳枝,次日清晨(即農曆六月十九日),人們發現此事,皆驚訝不已,而妙善則著白衣白裙至花園打坐,人們亦圍在公主身邊頌念佛經,不久,池中的白蓮花綻放開來,妙善起身,一手托著白玉淨瓶,赤腳踩上白蓮花,緩緩地升天。 妙善升天後,玉皇上帝封為『觀世音菩薩』。而頑皮的沈英受觀音感化,成為懂事的孩子,亦封他為『善財童子』,當初陪觀音求寶的永蓮,封為『侍春龍女』,兩人隨侍在觀世音菩薩兩旁,協助渡化世間人們脫離苦海,返回極樂淨土。(這是佛教經典中對觀世音成道的記載,與觀音示現給瑤華仙主之景,不謀而合)。
『觀世音』的意思是指:「觀察一切眾生而自在的加以拯救。」民間普遍以『觀音』、『觀世音』等名號來尊稱。觀世音曾誓願「渡盡普天之下眾生,方願成佛」。故觀世音化身於六道當中濟度萬眾(六道乃指:天界、人界、修羅界、畜生界、餓鬼界、地獄界)。民間遂稱為『六觀音』。 觀音於六道化身之形像分別為:攝化天界的『如意輪觀音』、攝化人界的『准胝觀音』、攝化修羅界的『十一面觀音』、攝化畜生界的『馬頭觀音』、攝化餓鬼界的『聖觀音』、攝化地獄界的『千手觀音』,除此六道化身外,民間另立『不空罥(音‘絹’去聲)索觀音』為佛母,又合稱為『七觀音』。 相傳古時,印度有個國家叫『興林國』。興林國的國王育有三位千金,長女妙音、次女妙緣、三女妙善,且三女妙善自幼即聰明伶俐,有著一副仁慈的好心腸,並對修行禮佛更加虔誠。 某夜,正當妙善禮佛時,屋內突然金光閃爍,莊嚴而慈祥的佛陀出現在公主面前,親切地對她說:「在遙遠的地方,有座須彌山,山上有一朵白蓮花和一個白玉淨瓶,若汝能突破一切困境,求得此寶物,專心修行,日後必能証得菩薩道,救渡世間眾生。」言罷,佛陀即消逝無蹤,公主經佛陀指點,便決心克服所有困難,前往須彌山求得寶物,以救渡天下蒼生脫離苦海。妙善與永蓮歷經千辛萬苦,終抵須彌山,並求得寶物,返回家鄉,宣揚佛法,更勸導人們要互敬,存一份仁慈心腸。過了一段時日,人們得知白玉瓶中若生水,水中長出柳枝葉之時,即為妙善得道之日。此時,有個男孩,名叫沈英,生性頑皮,當他聽到人們談論此事時,便決心開個玩笑,於是在深夜,沈英偷偷地在白玉瓶中灌了清水,又插上一枝楊柳枝,次日清晨(即農曆六月十九日),人們發現此事,皆驚訝不已,而妙善則著白衣白裙至花園打坐,人們亦圍在公主身邊頌念佛經,不久,池中的白蓮花綻放開來,妙善起身,一手托著白玉淨瓶,赤腳踩上白蓮花,緩緩地升天。 妙善升天後,玉皇上帝封為『觀世音菩薩』。而頑皮的沈英受觀音感化,成為懂事的孩子,亦封他為『善財童子』,當初陪觀音求寶的永蓮,封為『侍春龍女』,兩人隨侍在觀世音菩薩兩旁,協助渡化世間人們脫離苦海,返回極樂淨土。(這是佛教經典中對觀世音成道的記載,與觀音示現給瑤華仙主之景,不謀而合)。
『關聖帝君』是唯一被道教、佛教、儒教三教所共同尊奉 的神明。明神宗敕封關帝為『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 關聖帝君』,關聖帝君的稱呼就是由此而來。 在道家、儒家把關帝當成「忠義」的象徵,尊稱為『協天 大帝』、『翊漢天尊』、『武安尊王』、『崇富真君』、 『三界伏魔大帝』和『恩主公』。 其中儒家更把祂奉為五文昌之一,稱為『文衡聖帝』、 『山西夫子』。佛教方面,則把祂視為護法神,相傳因關 羽不甘身首異處,魂魄飄蕩至玉泉山頭(今湖北省當陽縣 玉泉山),受普淨老和尚點化,告訴祂,如今怨恨斬祂頭 顱的人,當年過五關斬六將,還有眾多死在祂青龍偃月刀 下的亡靈,又要找誰復仇呢?勸關羽不應該再冤冤相報, 關羽才得到點化而平靜,佛教將祂視為護法神明,稱祂為 『伽藍護法』、『蓋天古佛』。 民間則習慣以『恩主公』、『關公』、『關二爺』、『關 老爺』、『關帝』來尊稱。 自清朝起,關公儼然成為人神之首,與『文聖孔子』齊肩 ,人稱『武聖』,各行業對祂的頂禮膜拜又勝於孔子,這 種景況,在民間諸神中是非常罕見的。 關公姓關,名羽,原字壽長,後改字「雲長」,三國時, 河東解縣人(今山西解縣常平村),生於西元一六○年六 月廿四日。關羽幼年喜讀《春秋左傳》,及長身高有九尺 六寸,面如重棗,唇似丹硃,臥蠶眉,丹鳳眼,且擁有一 美髯,鄰人皆稱「美髯公」。年十七時(西元一七六年) ,娶聖后胡氏,育有三子,長子平,次子興、三子索。時 逢黃巾賊作亂,關羽眼見亂臣賊子烽起,遂請求雙親准予 離鄉投效軍旅,以匡扶社稷報國。中平元年(西元一八四 年),與先生劉備、張飛於桃園中締結金蘭,誓言上報國 家,下安百姓;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願同年同月同日 死。 另一個『關帝』的事蹟,當屬「過五關、斬六將」最為人 津津樂道。據記載:建安五年(西元二○○年),曹操攻 打徐州得逞,關羽為保護兩位皇嫂,被逼降曹。曹操為亂 其君臣之禮,刻意將關公與兩位皇嫂共處一室。關帝謹守 禮法,立於室外,秉燭達旦閱覽《春秋》。此舉讓曹操更 加欽佩關公為人,冊封「偏將軍」。然關公志在漢室,且 降曹前既言明,降漢不降曹,忠臣不二主,一旦有先主劉 備的消息,無論千里必辭別投奔,以示不忘故主,故對於 曹操贈戰袍,賜府第,全然不動於衷,唯對致贈赤兔馬, 關羽接受並答謝,時曹操甚感疑惑問道:「先前我屢送金 銀、美女、戰袍,你皆未接受及下拜答謝,今贈你赤兔馬 ,為何拜謝?」關公答曰:「此赤兔馬能日行千里路,今 日得此寶駒,爾後若知兄長下落,可一日而相見。」曹操 聽後,後悔莫及。不久,關公得知兄長在袁紹處,屢次欲 向曹操表明辭別之意,但曹操皆避而不見面,關公於是封 金掛印,護送兩位皇嫂北行,但因無放行公文,沿途皆受 阻礙,遂有過五關(東嶺關、洛陽、沂水關、滎陽關、黃 河渡口關隘);斬六將(孔秀、韓福、孟坦、卞喜、王植 、秦琪)之事,後曹操見關公辭意堅定,且愛將紛紛陣亡 ,急忙連下三道放行文憑,關公一行人才得以順利與劉備 會面。建安廿四年(西元二一九年)十月,關公以為呂蒙 病危,派兵攻打樊城,因精兵皆移防,荊州失陷,關公知 受騙時,欲撤兵被曹操大兵圍攻,被逼避退麥城,而夜行 臨沮,在接近蜀境時,被吳軍的小將馬忠生摛,由於關公 堅持「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」的決 心,被東吳斬殺,時年六十歲。 關聖帝君一生行為舉止,坦蕩磊落,重情義、誓言,且細 膩地兼顧到人情事。在這是非紛擾不明的社會,其所行所 為的浩然正氣,正是人們應效法學習的精神與指標。
『釋迦佛祖』又稱為釋迦牟尼佛、釋迦世尊、釋迦如來、釋迦佛、釋迦佛祖,農曆四月八日誕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城,父親是該城城主——淨飯大王,母親為摩耶夫人,他創立佛教,讓人民能有傾訴的地方,能把心靈淨空,獲得喜悅。因此,悉達多逝世後,弟子們建廟祭祀他,並尊稱他為「釋迦牟尼佛」。 悉達多從小就十分聰明,不論是什麼事,都一定會追根究底,尋找問題的解答。他的父親十分疼他,但也總是為他擔心,因為悉達多問的問題總是讓父親覺得荒唐。十九歲時,悉達多看到了一隻鳥正在啄一具屍體,他想了很久,覺得:「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、老、病、死的痛苦嗎?」。後來,有一位修道者和他說︰「世事無常,只有出家人能得到解脫。」回家後,他想了很久,決定拋下妻兒,把頭髮剃掉,自行出家。隔天,父親找不到他很緊張,得知他出家後,三番兩次的叫人去請他回來,但他意志堅定,怎麼樣都不肯回家。某一天,悉達多走到了一棵菩提樹下,在那兒靜坐了六年。在他三十五歲那年,創立了佛教,並到各地招收信徒,佛教就是這樣產生的。釋迦牟尼為教徒制定了「戒律」。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(和尚),女的叫尼(尼姑)。他們必須剃光頭,穿僧袍,完全脫離家庭生活。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導,將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(農曆四月初八)稱做「浴佛節」,把他成道的那天(農曆十二月八日)稱為「臘八節」。